查看原文
其他

梁博士系列专著形成记(三)

2017-06-02 梁福军 梁博士讲堂

笔者于2010年完成一个心愿,出版了专著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。该书为科技工作者撰写论文提供参考和依据,也为填补国内该类文献的空白。出版后,社会效果良好,后来又数次重印,销量达到1万多册,2014年进行了再版,第3也即将问世

本书从某种角度看,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,毋庸讳言,也有不足之处,尚需进一步完善。

一方面,该书主要围绕如何撰写中文科技论文的角度来阐述,但总体上,对撰写英文科技论文的参考性不强;另一方面,该书名称的主体定为科技论文,其指导的对象就是科技论文(学术论文)的撰写,尽管有不少内容对其他科技文体也适用,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范围;况且,科技领域广阔无边,科技文体五花八门,其写作要求也不尽相同。因此从科技整体来说,该书有覆盖面不够广阔的局限性。

针对上述两个不足,笔者曾尝试具体构思,寻找一个解决办法,但一直未能框定一个清晰的思维轮廓,更未形成具体方案。后来,又试图从文体的角度来解决,但文体种类间的差异又难以把握,很难将其统一起来,一时还是没有什么头绪。之后,索性另辟蹊径,开始读一些书,范围不限于自然科学,更多地涉及人文、哲学、历史、宗教以及文学(名家名著)、人物传记、报告文学等体裁。在细水长流的读书过程中,倒是慢慢地有了一些思路。

既然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是针对中文科技论文来写的,那么为什么不能针对英文科技论文来撰写另一部书呢?笔者于是先从较为容易的做起,重点研究中、英文科技论文的共性问题,将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中的共性部分抽取出来,再将英文科技论文的个性内容恰当地融入其中。这样就在较短的时间内撰写了《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,并于20145月出版,后又数次重印。

这两部书的内容各有侧重,加起来的范围则扩大了。但2012年一些新的国家标准的颁布,使得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中的部分内容需要勘正。因此,20149月,又根据新颁布的标准,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后的再版。

第一方面的不足解决后,笔者即着手考虑解决第二方面的不足。不过这时的思路清晰多了,有了前面几部书的内容和轮廓作为基础,另一部新书的体系、结构也渐趋成熟。那么这新书的名字该叫什么呢?

下面不妨对该书取名的思路略加展开回顾一下。

首先,要变换写作的对象(主体)。即把原来适于单一文体的“科技论文”,换成适于科技领域多重文体的另一名称。这样,变换后的主体就应该叫“科技文体”。但是,科技文体种类多,种类间差异大,若要分门类别地写清楚,就得对每类文体进行研究、总结,还需要给出篇幅较长、结构完整的具体文体实例。这样,书的内容就很容易散乱和臃肿,文体个体间的关联性不强,最终会使得新书的针对性有所下降。而笔者写作的目的,无非是为了对科技语言的表达提供统一指导,侧重的是文体之间的共性。最终,笔者从文体的共性中抽出“语体”这一要素,将新书名的主体定为“科技语体”也可理解为“科技语言”尽管二者是不同的概念。

然后,就是提升写作的着眼点。原来的“规范写作与编辑”的着眼点是,通过“写作”和“编辑”两个环节以及对其内在关系的把握,参照、遵守“规范”来写作,使所写出的“科技论文”达到标准、规范的要求。新书的着眼点则是,将“规范”进行语用的层次化,每个层面都有“规范”的具体内容,再将各个层面用“修辞”相一统,以便用来指导所形成的语用结果达到多个层面上的规范。其中的“形成”既可以是文章的作者开始撰写出来的,也可以是其后来修改成的,还可以是出版环节编辑加工、作者再次修改而成的。因此从整体上来说,对“写作”和“编辑”进行区分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。基于这种认识,书名叫《科技语体修辞》可能更合适些。

最后,则是进一步调整、完善书名。《科技语体修辞》这个名称简短、醒目,但修辞从广义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,涉及语言的所有要素及各种修辞方式。笔者系统研究了语言要素及语言要素修辞,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。消极修辞主要包括语法修辞、规范修辞,语法修辞就是要遵守语法,规范修辞就是要遵守规范。积极修辞包括词汇修辞、辞格修辞以及各种超常规修辞。这样,遵守语法和规范也属于修辞,但属于基础层面的修辞和传统意义上的修辞,一般不将语法列入修辞,更没有人将“规范”单独拿出来与“语法”并处同等层面,也就更不可能将其列入修辞了。鉴于此,笔者将书名重新定为《科技语体语法、规范与修辞》,其中语法、规范是消极修辞层面上的,修辞则是积极修辞层面上的。

按以上思路,开始了《科技语体语法、规范与修辞》这一新书的写作。虽然撰写过程中偶有波折,但总体上还算比较顺利,最终于20158月底完成写作。书中有一些内容由笔者首次提出,还有不少内容是笔者思想的直接体现。能够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与广大读者分享,笔者深感欣慰!期待这套书能够提供一扇从科技研究通往规范写作的一个窗口。

下面不妨对这部新书的内容和特色总结一下:

一、系统研究语言学及相关学科,建立了独特的语言基础知识体系,从多个层面、不同角度详细论述了语言的概念、特点,对语言进行剖析,分解出语言的各种要素并分别进行阐述。尤其是,阐述了语体的概念及特点,首次建立了语体的分类体系,为科技语体的分类建立了框架基础。

二、系统研究言语的形成机理、内容与形式及其与语言的辩证关系,首次将语言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大体系,语言系统是语言的基础构件,言语是语言构件的组合运用。提出了“暂时没有内容创新总比投机取巧、只重形式不管内容要有水平、上层次”的重要观点。

三、系统研究语言要素及其内在联系,阐述了修辞的概念、特点、性质、现象(方式),建立了独特的语用修辞体系,包括内容、形式修辞,消极、积极修辞,语言要素修辞,辞格、辞趣修辞。首次将修辞分为基础修辞、通用修辞、语体修辞和风格修辞四大层面。基础修辞讲求言语表达的规范性,包括用词准确、语法通顺和逻辑正确,是语用准确表达的基本概念,在语用中处于基础地位。通用修辞讲求言语表达的感受体验性和形象生动性,是语用讲求较好效果的核心概念,在语用中处于中层地位。语体修辞讲求言语表达的语体适应性和切合性,是在基础、通用修辞基础上的更高标准的概念,在语用中处于上层地位。风格修辞讲求语言表达的行文灵活性和风格表现性,是在基础、通用和语体修辞基础之上的一个最高标准的概念,在语用中处于最高层地位,言语作品具有鲜明、独特的风格是语用成功的标志。

四、系统研究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和内涵,建立了独特的科学分类体系,首次将哲学、边缘科学、人体科学、科学学与通常所说的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、思维科学并列起来,一起构成科学的类别。这种分类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水平,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程度及层次。

五、系统研究语言与科技的内在关系,将语言与科技进行融合而形成科技语体。深入剖析科技语体的内涵,从科技语体的角度系统阐述语言的表达方式,首次建立了科技语体的分类体系。对每类科技语体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,还专门从用词、语法、超语言和修辞几个方面总结了占据科技语体核心地位的“论文体”的特点。

六、系统研究语法(语言学)与规范(出版),首次将语用中遵守语法和规范列为消极修辞的重要方面,并从科技语体的角度建立了语法体系和规范体系。语法是基础,任何一门语言都有语法,是写作的基础要求。但从出版要求的角度,写作还有很多标准、规范需要遵守,光有语法知识还不够,还需要学习、运用并遵守规范。出版的标准和规范本质上也是“法”,只是因为平常的语言学、语法学没有涉足,因此本书首次从“法”的高度,将出版的有关标准、规范列为与语法同等重要的地位。

七、系统研究修辞方式、辞格,以及易混淆的辞格之间的关系,阐述了科技语体的积极修辞,并从词汇、句式和辞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,首次建立了科技语体的修辞体系,包括词汇、句式和辞格三大体系。其中词汇体系包括词汇的构成、词的聚类和词语的选用。词语的选用又分为一般选用、精细选用和超常选用,词语的精细选用和超常选用加起来就是平常所说的词语的锤炼。句式体系包括语法句式、修辞句式以及句子重组(句式重组)。辞格体系包括材料、意境、词语和句式四类辞格。

八、针对科技写作中经常出现的语病,结合修辞的各个类别和语言的各种要素,首次较为全面地建立了科技语体语病体系,对科技语体常见语病进行分析、归纳和总结,并给出经过综合修辞后的实例语句。

九、对重要内容尽可能给出(或引用)一定数量的实例语句。例句来源既有一般的文章、文献,也有名家、名著;既有现代文章,也有古代文体;既有国内作者,也有国外作者;既有汉语,也有英语。例句附有详略适当的点评,涉及语言、语用、修辞、语体、文体、科技、科技语体等诸多方面。

十、在篇章结构和文体形式上具有独特性。本书以还原事物(科技语体)的本质和全貌为出发点,先从基础知识谈起,给出总体概念,再进行分解,给出部分概念。层层深入,力求全面具体,再点面结合,紧密关联。每个节点形成一个较大的系统图,再由这些系统图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图。同时,还注重细节、用词、实例,辅以点评、分析、推理,层次清晰、结构分明、逻辑展开,展现了科技语体的整体系统图,局部子系统图、节点图,以及其间纵横交错、盘根错节的内在关系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本书构建了科技语体的知识体系,内容整体上能够形成一门学问关于科技语体的知识体系科技语体学。

十一、在每个大章的结尾引用了名人、名著或有代表性的经典言语片断。这些言语片断表面上看似乎无关紧要,但实际上与各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紧密关联,读者如能细细品读、慢慢思索,会被带入一个渐相吻合、层次更高的认识境界,继而会引起主观思维与客观事物的碰撞而迸发出点点滴滴火花,绽放思维的缤纷美丽,有助于体会到笔者在本书写作中所蕴含的思想表达上的良苦用心。

本书为传统的语言学注入了科技要素,新内容与传统内容必然会产生一些碰撞或冲突,但这是一种融合的尝试,不妥之处还需得到批评指正。另外,在科技中引入语言要素,让科技工作者提高认识及写作技能和水平。语言是一种工具,再好的科技内容最终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,语言表达“好”与“不好”直接决定着内容的表达效果,进而影响科技交流的效果。做学问固然很重要,但将学问变成有效的文字更重要,至少是同等的重要,正如汉代杨雄所说:“言为心声,书为心画”,希望能与科技工作者有此共识。

本书的内容是在本书大战略指导下的具体战术的运用。战略是长远的,宏观指导性强,重在开动思想;战术是具体的,微观实用性强,重在实践运用。期待本书的战略思想能开启读者永久的写作认识智慧,战术内容则通过抛砖引玉带给读者实际的、具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!

任何科学都是学问和知识,学问和知识都要用语言表达和记录,语言表达和记录有语用层次和效果,语用层次和效果是语言要素运用的水准,语言要素运用的水准离不开语法、规范和修辞。这,就是本书书名的来源,亦是本书思想的主线,大战略之所在也!


    梁福军  博士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